新闻中心
电动汽车行业的转折点:固态电池的挑战与机遇
发布日期: 2018-04-12
阅读数: 6

过去,我们总听人提起“弯道超车”,一般都是在说中国企业的行径。毕竟,外国企业在经验和技术上常常领先于我们国内的企业。所以,为了赶超和突破,中国企业常选择这种“弯道超车”的方式。

不过,现在情况变了,在电池行业里,要想“弯道超车”的反而是日本和韩国企业。

眼下,宁德时代在电动汽车电池市场上占据着领先地位,大约占据全球电动车电池市场的36%。这个数据让韩国三大电池企业有点忐忑,他们希望尽快打破宁德时代在市场上的垄断。在他们看来,唯一能破解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开发“全固态电池技术”。他们觉得,一旦全固态电池问世,燃油车都可能被淘汰,甚至连氢能源也会不堪一击。

近4年碳酸锂全行业库存量变化。 资料来源:百川盈孚、华鑫证券研究

“在恢复正常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问题,目前制造端产能增长是远高于市场拓展的,带来了暂时性的供需不平衡。另一方面,在这过程中也会把不太有竞争力的一些企业淘汰掉。” 在李盛看来,质量、成本,这两方面做不好的企业慢慢会被动出局,给更具成长性的企业留出更多市场空间,“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,在每个高速发展的行业中都会有这样一个过程。”
产能过剩所带来的问题,仅仅是动力电池企业面临的新挑战之一,在动力电池企业行业内卷的同时,下游的客户们也欲夺一杯羹,开始自研自建电池厂。
据不完全统计,除了早早入局的比亚迪和长城汽车之外,广汽埃安、极氪、长安、奇瑞等多家车企或已完成动力电池自主研发,或已显示出自研电池的动作。
为何车企要自研自建动力电池呢?要知道,这意味着需要投入一笔不菲的资金,这无疑将提高成本。李盛分析认为,车企去做供应电池,实际上是基于前几年市场环境下的保供压力、成本压力做出的反应。
这一新现象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之一,便是电池议价权逐渐被动向车企让渡。
对此,沃达福数字汽车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翔则认为,“有些车企会和供应商合资成立电池公司,比如特斯拉与松下,上汽与宁德时代,在这一过程中,供应商也能分享到利润。从这一角度出发,电池供应商市场空间虽然缩小,议价权减少,但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电池供应商手上。”
从当前情况来看,车企还有没有必要去做动力电池?在李盛看来,做动力电池特别是电芯,需要持续的技术与资金高投入,车企并不具备优势。此外,通用化、标准化电芯是行业趋势,主机厂研发供应自家车型的电池,成本分摊难度高,不具有很好的竞争力。
不过,李盛指出了车企自研电池的一种新可能性,“电池的模组等直接与车身结构相关的部件,车企可以加大这一部分投入。动力电池厂商逐步去做标准化、平台化的电芯,到整车阶段的重组或模块化,车企可以在此持续发力。”
求存活,如何求?
在这场由行业巨头掀起的价格战中,中小动力电池企业如何“活命”?
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认为,二线电池企业应该回归到行业最本质的、最基本的能力,就是提高技术和质量水平,“杀价格战是没有前途的。”
可以看见的是,在这场不可避免的贴身肉搏战中,二线乃至三四线电池企业正在“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”。
迈入新能源的下半场,储能成为被看好的掘金蓝海。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预测,到2024年,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有望达到53GW左右;到2025年,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有望达到78GW左右。2023年,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功率约为32.2 GW,也就是说,未来两年,新型储能的装机目标有望总量至少增长1.5倍。
但同样的,储能市场也正走入动力电池当下的“内卷”危机。
“近几年,储能市场增长是非常快的,从增长来看这绝对是一个好市场。”据李盛观察,“但是,储能市场在前年和去年上半年还是比较挣钱的,今年就开始不挣钱了。”
为何储能也在“内卷”?“和动力电池一样,产能逐步释放出来了” ,李盛解释道,相对来说,储能电池制造门槛更低,体系化要求更少,国内很多其他行业跨界做储能,此外储能可替代性很强,产能上来之后,储能领域比动力电池领域竞争更加激烈。
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数据显示,从储能项目数量来看,截至2023年底,中国储能投运项目数量累计达1588个,相比2022年累计投运储能项目932个,数量增长70.4%。
Copyright © 2022 蓄电池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. 苏ICP123456